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序曰。
珠韬玉札云。
太上老君降迹行教。
远近有四。
其一。
历劫禀形。
随方演化。
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散在诸经。
可得徵验矣。
其二。
此劫开皇之始。
运道之功。
孕育乾坤。
胞胎日月。
为造化之本。
天地之根。
播气分光。
生成品汇。
自五太之首。
逮殷周之前。
帝王
代代应见。
即郁华录图。
广成尹寿
因机表号是也。
三皇迭往。
五帝不归。
云纪龙师。
时迁数革。
鸟官火运。
川逝风移。
步骤不同。
浇淳渐变。
虽揖让斯在。
而干戈屡兴。
阪泉有剪戮之师。
丹浦有专征之旅。
智诈行而太朴隐。
仁爱显而孝慈生。
元默希夷。
日以寝薄。
陶唐以耄昏厌位。
虞舜以历试登庸。
忧轸万方。
服勤庶政。
老君号尹寿子
居于河阳
以道德真经降授于
经之旨也。
道以无为居先。
德以有称为次。
亦犹三皇之书。
言大道也。
五帝之书。
言常道也。
其下薄裁非之义。
节兼爱之仁。
损俯仰之礼。
挫铦巧之智。
斥用兵之暴。
抑谲诈之谋。
使人复朴还淳
以无为无事为理。
虽力而行之。
窜凶举相。
明目达聪。
敦睦九族。
平章百姓。
而恬和清静之道。
莫能致也。
故禹汤之后。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大道既隐。
元化不流。
礼乐滋繁。
政刑大用矣。
其三。
老君以商阳甲子代降神寓胎。
武丁之年。
诞生于亳。
即今真源县九龙太清宫是其地也。
或隐或显。
潜化偫方。
周昭王癸丑之年。
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
传于天下。
世得而闻焉。
其四。
将化流沙。
尹喜期会于西蜀青羊之肆。
示现降生。
昭王丁巳之年也。
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
累代尊行。
哲后明君。
鸿儒硕学。
诠疏笺注。
六十馀家。
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
河上公章句严君平指归十四卷。
山阳王弼注。
南阳何晏
河南郭象
颍川钟会
隐士孙登
仆射太山羊祜
沙门罗什
沙门图澄。
沙门僧肇
梁隐居陶宏景。
范阳卢裕。
草莱臣刘仁
吴郡徵士顾欢
灵仙人晋人河东裴楚思。
秦人京兆杜弼
宋人河南张凭
梁武帝
梁简文帝
清河张嗣。
梁道士元静
梁道士孟安排
梁道士智周
梁道士窦略。
陈道士诸糅。
道士刘进
道士李橎。
唐太史令傅奕
唐嵩山道士魏徵
法师宗文明。
仙人胡超。
道士安邱。
道士尹文操
法师韦录。
道士王元辩。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愔
道士徐邈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
岳道士薛季昌
洪源先生王鞮。
法师赵坚。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吏部侍郎贾至
道士
任真子李荣
成都道士黎元兴。
太原少尹王光庭
道士惠超
龚法师
通义郡道士任太元。
道士冲先生殿中监申甫
岷山道士张君相。
道士成元英。
汉州刺史王真
道士少明
元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
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
诸家不同。
或深了重
不滞空有。
或溺推因果。
偏执三生。
或引合儒宗。
或趣归空寂。
莫不并探骊室。
竞掇珠玑。
陟钟山
争窥圭瓒。
连城在握。
照乘盈怀。
敷宏则光粲缣缃。
演畅则䌽文编简。
语内修则八琼玉雪。
雰霭于丹田。
九转琅膏。
晶荧于绛阙。
尽六气回环之妙。
臻五灵夹辅之功。
忘之于心。
息之于踵。
得无所得。
而了达化元矣。
语品證也。
则摆落细尘。
上秩。
游八外而放旷。
指三境而跻升。
蹈太乙之位矣。
而总内外之要。
兼人天之能者。
未有其伦。
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
接统象先
戡内难以乘乾。
咨中兴而御极。
无为在宥。
四十五年。
汾水襄城
靡劳辙迹。
具茨大隗
自得朋游。
廓八溟为仁寿之庭。
普万宇为华胥之国。
至道至德。
哉明哉。
钦若尊经。
本朝家教。
象系不足以拟议。
风雅不足以指陈。
横亘古今。
独立宇宙。
虽诸家染翰。
未穷众妙之门
多士研精。
莫造重元之境。
凝旒多暇。
属想有归。
躬注八十一章。
制疏六卷。
内则修身之本。
囊括无遗。
外即理国之方。
洪纤毕举。
宸藻遐布。
夺五云之华。
天光焕临。
则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
辉映二南。
若亲禀于元元。
信躬传于太上。
冠九流而首出。
垂万古而不刊。
则大风赤雁之歌。
诚难接武。
典论金楼之作。
讵可同年。
但以疏注之中。
引经合义。
周书鲁史。
互有发明。
四始漆园。
或申属类。
后学披卷。
多瞢本源。
辄采摭众书。
研寻篇轴。
随有比况。
咸得备书。
纂成广圣义三十卷。
大明在上。
而爝火不休。
巨泽溥天。
而灌浸不息。
诚不知量。
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一百六十九 顾欢(有孝行人有病者令取孝经着病人枕边果愈)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鱼韵
枕边何所有,一卷仲尼居。
无处觅卢扁,应当宝此书。
托为道人通公顾欢夷夏论 南朝宋 · 袁粲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四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似非入关,方炳斯瑞。
又老庄周孔,有可存者,依日末光,冯释遗法,盗牛窃善,反以成蠹,检究源流,终异吾党之为道耳。
西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
岂专戎土,爰亦兹方。
襄童谒帝,膝行而进;
赵王见周,三环而止。
今佛法在华,乘者常安
戒善行交,蹈者恒通。
文王造周,太伯创吴,革化戎夷,不因旧俗。
岂若舟车,理无代用。
佛法垂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
息心之人,服貌必变。
变本从道,不遵彼俗,教风自殊,无患其乱。
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异。
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
发轸既殊,其归亦异。
符合之唱,自由臆说。
又仙化以变形为上,泥洹以陶神为先。
变形者白首还缁,而未能无死;
陶神者使尘惑日损,湛然常存。
泥洹之道,无死之地,乖诡若此,何谓其同(《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
顾欢刘思效诏 南齐 · 萧道成
 出处:全齐文卷一
朕夙旦惟夤,思弘治道,伫梦岩滨,垂精管库,旰食萦怀,其勤至矣。
吴郡顾欢散骑郎刘思效,或至自丘园,或越在冗位,并能献书金门,荐辞凤阙,辨章治体,有协朕心。
今出其表,外可详择所宜,以时敷奏。
近已加旌贲,思效可付选铨序,以显谠言(《南齐书·顾欢传》)
顾欢书折夷夏论 南朝宋 · 谢镇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六
谢镇之白:敬览《夷夏》之论,辩榷一源,详据二典,清辞斐炜,宫商有体,玄致亹亹,其可味乎?
吾不涯管昧,竭窥幽宗。
苦思探赜,无阶豪昭会,但镜复逾三,未消鄙惑,聊述所疑,庶闻后释。
论始云:佛是老子老子是佛。
又以仙化比泥洹,长生等无死,爰引世训,以符玄教,纂其辞例,盖似均也。
末讥剪华废祀,亦犹虫諠鸟聒,非所宜效,请试论之。
案周孔以儒墨为典,老庄以弃教明筌,此皆开渐游方,未犹洪祐也。
且虫鸟殊类,化道本隔。
夫欲言之宜,先究其由,故人参二仪,是谓三才。
三才所统,岂分夷夏?
则知人必人类,兽必兽群,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爱,故华夷同贵,恭敬人之所厚,故九服攸敦。
是以《关雎》之风,行乎四国。
况大化所陶,而不洽三千哉!
若据经而言,盖闻佛之兴世也,古昔一法,万界同轨
释迦文初修菩萨时,广化群生,于成佛而有其土,预沾慈泽,皆来生我国。
我阎浮提也,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暂失正路,未悟前觉耳。
以圣人俯三达之智,各观其根,知区品不同,故说三乘而接之。
原夫真道唯一,法亦不二。
权说有三,殊引而同归,故游会说法,悟者如沙尘,拯沉济惑,无出此法。
是以当来过去,无边世界,共斯一揆,则知九十有五,非其流也明矣。
彼乃始言其同,而末言其异,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末之所异者非异,将非谬击瓦釜,滥谐黄钟邪?
岂不诬哉?
至如全形守祀,戴冕垂绅,披毡绕贝,埋尘焚火,正始之音,娄罗之韶,此俗礼之小异耳。
今见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呴,允执万之一音,感异类而殊应,便使夷夏隔化,一何混哉!
舟枯车溺,可以譬彼。
夫俗礼者,出乎忠信之薄,非道之淳,修淳道者,务在反俗。
俗既可反,道则可淳,反欲之难,故宜祛其甚泰,祛其甚泰,必先堕冠削发,方衣去食,堕冠无世饰之费,削发则无笄栉之烦,方衣则不假工于裁制,去食则绝情想于耆味。
此则为道者日损,岂夷俗之所制?
及其敷文奥藉,三藏四含,此则为学者日益,岂华风之能造。
又云:佛经繁显,道经简幽,推此而言,是则幽者钻仰难希,显则涉求易望,简必不足以示理,繁则趣会而多津。
佛法以有形为空幻,故忘身以济众
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故服食以养生。
且生而可养,则及日可与千松比霜,朝菌可与万椿齐雪邪。
必不可也。
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
假使形之可练,生而不死,此则老宗本异,非佛理所同。
何以言之?
夫神之寓形,犹于逆旅,苟趣舍有宜,何恋恋于檐宇哉。
夫有知之知,可形之形,非圣之体,虽复尧孔之生,寿不盈百,大圣泥洹,同于知命。
是以永劫以来,澄练神明,神明既澄,照绝有无,名超四句。
此则正真终始不易之道也。
又刻船者祈心于金质,守株者期情于羽化,故封有而行六度,凝滞而茹灵芝
有封虽乖六度之体,为之或能济物;
凝滞必不羽化,即事何足兼人。
寻二源稍迹,旷局异怀,居然优劣,如斯之流,非可具诘。
彼皆自我之近情,非通方之宏识,则知殊俗可以道甄。
哀哉,玄圣既邈,斐然竞兴,可谓指虫迹为苍文,饵螫乳为醍醐,良可哀也。
佛道汪洋智量,不可以言穷,应迹难以形测。
其辩有也,则万相森陈,若千峙并立。
其析无也,则泰山空尽,与秋毫俱散。
运十力以摧魔,弘四等以济俗,抗般若之法炬,何幽而不烛;
潜三昧之法威,何远而不伏?
宁疑夷夏不效哉(《弘明集》六。)
重与顾欢(并颂) 南朝宋 · 谢镇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六
谢镇之白:猥辱反释,究详渊况,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释,触类长之,爰至棋奕,敷佛弥过,精旨逾昧。
夫饰柜贸珍,曜夜不售,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焉可免乎?
循雅论所据,正以虫鸟异类,夷夏舛俗。
余以三才均统,人理是一。
俗训小殊,法教大同,足下答云,存乎《周易》,非胡书所拟,便谓素旗已举,不复伸检,玄旌为素麾,异乎曹子之观旗,辄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
然髻珠虽隐,暮四易显,聊以寄谑,傥不贻忤。
夫太极剖判,两仪妄构,五阴合兴,形识谬彰。
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缘生,羲皇之前,民多专愚,专愚则巢居穴处,饮血茹毛,君臣父子,自相视胡越,犹若禽兽。
又比蒙童,道教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媅欲沦波,触崖思济,思济则祈善,祈善则圣应。
夫圣者何邪,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恒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悬镜高堂。
自此而言,万象斯归。
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于至圣,土中于三千。
圣应既彼,声被则此。
睹日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
闻雷霆之音,奚事子野之听。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
不嫌同道,则雨施夷夏。
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者俗也。
真既犹一,俗亦犹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
灭俗归真,必反其俗。
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老是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偏心,立仁树义,将顺近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为尽美,不为尽善。
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圣牟尼,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则精疏两汲。
精疏两汲,则刚柔一致。
是以清津幽畅,诚规易准。
夫以规为圆者易,以手为圆者难。
将不舍其所难,从其所易邪?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及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中可长,唯在《五千》之道,全无为用。
全无为用,未能遣有,遣有为怀,灵芝何养?
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则动静斯得,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
禅经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不能至。
今云:道在无为,得一而已。
无为得一,是则玄契千载,玄契千载,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
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
岂道教之筌邪。
敬寻所辨,非徒止不解,佛亦不解道也。
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颂曰:运往兮韬明,玄圣兮幽翳。
长夜兮悠悠,众星兮哲哲。
太晖灼兮升曜,列宿奄兮消蔽。
天轮捔兮殊材,归敷绳兮一制。
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
卞和恸兮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刍蔑兮般若,焉相责兮智慧(《释藏》车六,《弘明集》六。)
正二教论道士有为夷夏论者,故作此以正之) 南齐 · 明僧绍
 出处:全齐文卷十四
及闻殊论,锐言置家,有惧诬圣,将明其归,故先详正所证二经之句,庶可两悟幽津。
论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于天竺卫国
王夫人,名曰清妙。
老子因其昼寝,乘日之精,入清妙口中。
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右腋而生。
堕地,即行七步,举手指天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
于是佛道兴焉(事在《玄妙内篇》,是汉中真典,非穿览之书。)
正曰:「道家之旨,具在老氏二经;
敷玄之妙,备乎庄生七章。
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
彭殇均寿,未睹无死之唱。
故恬其天和者,不务变常,安时处顺。
夫何取长生?
若乘日之精,入口剖腋,年事不符,托异合说,称非其有。
诞议神化,秦汉之妄,妖延魏晋,言不经圣,何云真典乎?
论称佛经云:释迦成佛,已有尘劫之数。
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此皆《成实正经》,非方便之说也。)
正曰:佛经之宗,根明极教,而三世无得,俗证觉道,非可事显。
然精深所会,定慧有征于内;
缘感所应,因果无妄于外。
释迦发穷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之所通也。
故其练精研照,非养正之功;
微善阶极,异殆庶自崖。
道济在忘形,而所贵非全生,生生不贵,存存何功?
忘功而功著,寂来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论曰:二经之旨,若合符契。
正曰:夫佛开三世,故圆应无穷,老止生形,则教极浇淳。
所以在形之教,不议殊生,圆应之化,爰尽物类。
是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而非前说之证。
既关塞异教,又违符合之验矣。
论曰: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正曰:既教有方圆,岂睹其同。
夫由佛者固可以权老,学老者安取同佛?
苟挟竞慕高,撰会杂妄,欲因其同,树邪去正,是所乃学非所学,自漏道蠹,只多不量,见耻守器矣。
论曰:其入不同,其为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又曰: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教在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
又曰: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正曰:寂感遂通,在物必畅,佛以一音,随类受悟。
在夷之化,岂必三乘?
教化之道,何拘五教?
冲用因感,既夷华未殊,而俗之所异,孰乖圣则,虽其入不同。
然其教自均也。
论曰:端委搢绅,诸华之容也;
剪发缁衣,群夷之服也。
正曰:将求理之所贵,宜无本礼俗,沿袭异道,唯其时物。
君子豹变,民文先革,颛孙膺训,丧志学殷,夫致德韶武,则禅代异典,后圣有作,岂限夷华?
况由之极教,必拘国服哉。
是以系其恒方,而迷深动踬矣。
水陆既变,致远有节,舟车之譬,得无翩乎?
而刻船守株,固以两见所归。
论曰: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咸以礼伸,孝敬三典,独以法屈,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又曰:全形守祀,继善之教也;
毁貌易性,绝恶之学也。
理之可贵者道,事之可贱者俗。
正曰:今以废宗祀为犯顺,存嗜欲以申礼,则是孝敬三典,在我为得,俗无必贱矣。
毁貌绝恶,自彼为鄙,道无必贵矣。
爱俗拘旧,崇华尚礼,贵贱迭置,义成独说,徒欲蠹溺于凡观,岂期本理于圣言邪?
论曰: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正曰,侯王得一而天下贞,莫议仙化,死而不亡者寿,不论无死。
臆说诬滥,辞非而泽,大道既隐,小成互起,诚哉是言。
其诸诬诡谤慢,欲以苟济其违,求之圣言,固不容讥矣。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其练映金丹,餐霞饵玉,灵升羽蜕,尸解形化,是其托术,验之而竟无睹其然也。
又称其不登仙,死则为鬼,或召补天曹,随其本福。
虽大乖老庄立言本理,然犹可无违世教,损欲趣善,乘化任往,忘生生存存之旨。
实理归于妄,而未为乱常也。
至若张之徒,又皆离以神变化俗,怪诞惑世,符咒章劾,咸托老君所传,而随稍增广,遂复远引佛教,证成其伪,立言舛杂,师学无依,考之典义,不然可知。
将令真妄浑流,希悟者永惑,莫之能辩,诬乱已甚矣。
客既悉于佛老之正,犹未值其津,今将更粗言其隅,而使自反焉。
夫理照研心,二教两得,乃可动静兼尽,所遇斯乘也。
老子之教,盖修身治国,绝弃贵尚,事止其分,虚无为本,柔弱为用,内视反听,深根宁极,浑思天元,恬高人世,浩气养和,失得无变,穷不谋通,致命而俟,达不谋己,以公为度。
此学者之所以询仰馀流,而其道若存者也。
安取乎神化无方,济世不死哉?
其在调霞羽蜕,精变穷灵,此自缮积前成,生甄异气,故虽记奇之者有之,而言理者弗由矣。
稽之神功,爰及物类,大若麟凤怪瑞,小则雀雉之化。
夫既一受其形,而希学可致乎?
至乃颜孔道邻,亲赀纳之极,固将仰灵尘而止,欲从末由,则分命之不妄有,推之可明矣。
仲尼贵知命,而必有所不言,伯阳去奇尚,而固守以无为,皆将以抑其诞妄之所自来也。
然则穷神尽教,固由之有宗矣,道成事得,各会之有元矣。
夫行业著于前生,而强学以求致其功;
积习成于素孱,而横暴以妄易其为。
首燕求越,其希至何由哉。
故学得所学,而学以成也;
为其可为,而为可致也。
则夫学镜生灵,中天设教,观象测变,存而不论,经世之深,孔老之极也。
为于未有,尽照穷缘,殊生共理,练伪归真,神功之正,佛教之弘也。
是乃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
然静止大方,乃虽蔽而非妄;
动由其宗,则理通而照极。
故必德贵天全,自求其道,崇本赀通,功归四大,不谋非然,守教保常,孔老之纯,得所学也。
超宗极览,寻流讨源,以有生为尘毒,故息敬于君亲,不惊议其化异,不执方而骇奇,妙寂观以拓思,功积见而要来,则佛教之粹,明于为也。
故夫学得所学,则可以赀全生灵,而教尊域中矣;
明为于为,将乃灭习反流,而邈天人矣。
过此已往,未之或知,洗虑之得,其将在兹(《弘明集》六,又略见《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
以门律致书周颙等诸游生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
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其犹乐之,不沿不隔。
五帝之秘,礼之不袭,三皇之圣岂三。
与此皆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安可辄驾庸愚,诬誷神极?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
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
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书与二何两孔,周剡山茨(以上门律,《弘明》作「门论」。)
少子致书诸游生者曰:张融白,鸟哀鸣于将死,人善言于就暮。
顷既病甚生衰,此亦魂留丧气。
况惊舟失舵于空壑,山足无绊于泽中。
故视阴之间,虽寸每遽,不缝不徙也。
欲使魄后馀意,绳墨弟侄,故为门律,数感其一章,通源二道。
今奏诸贤,以为何若(《弘明集》六,《南史》七十五《顾欢传》,著通源之论,其名少子。)
顾欢书难夷夏论 南朝宋 · 朱昭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七
见足下高谈夷夏,辨商二教,条勒经旨,冥然玄会,妙唱善同,非虚言也。
应吉甫齐孔老于前,吾贤又均李释于后。
万世之殊途,同归于一朝;
历代之疑争,怡然于今日,赏深悟远,蠲慰者多;
益世之谈,莫过于此。
至于各言所好,便复肝胆楚越,不知苦甘之方虽二,而成体之性必一。
乃互相攻击,异端遂起,往反纷频,斯害不少。
惜矣,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夫导师失路,则迷途者众,故忘其浅昧,遽相牵拯,令先布其怀,未陈所恨。
想从善如流者,不惜乖于一往耳。
山川悠远,良话未期。
聊寄于斯,以代暂对,情旗一接,所释不浅,朱昭之白。
夫圣道虚寂,故能圆应无方,以其无方之应,故应无不适。
所以自圣而检心,本无名于万会,物自会而为称,则名号以为之彰。
是以智无不周者,则谓之为正觉;
通无不顺者,则谓之为圣人。
开物成务,无不达也,则谓之为道。
然则圣不过觉,觉不出道,君可知也。
何须远求哉!
但华夷殊俗,情好不同,圣动常因,故设教或异。
然《曲礼》净戒,数同三百;
威仪容止,又等三千,所可为异,政在佛道之名,形服之间耳。
达者尚复以形骸为逆旅,兖冕岂足论哉!
所可为嫌,祇在设教之始,华夷异用,当今之俗,而更兼治,迁流变革,一条宜辨耳。
今当言之,圣人之训,动必因顺,东国贵华,则为兖冕之服,礼乐之容,屈伸俯仰之节,衣冠簪佩之饰,以弘其道。
盖引而近之也,夷俗重素,故教以极质。
髡落徽容,衣裳弗裁,闭情开照,期神旷劫,以长其心,推而远之也。
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大则灵飞羽化,小则轻强无疾,以存其身,即而效之也。
三者皆应之一用,非吾所谓至也。
夫道之极者,非华非素,不即不殊,无近无远,谁舍谁居。
不偏不党,勿毁勿举,圆通寂寞,假字曰无。
妙境如此,何所异哉?
但自皇牺已来,各弘其方,师师相传,不相关涉。
良由彼此两足,无复我外之求。
故自汉代以来,淳风转浇,仁义渐废,大道之科莫传,五经之学弥寡。
大义既乖,微言又绝;
众妙之门莫游,中庸之仪弗睹。
礼术既坏,雅乐又崩,风俗寝顿,君臣无章,正教陵迟,人伦失序。
于是圣道弥纶,天运远被,玄化东流,以慈系世,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革面从和,精义复兴。
故微言之室,在在并建,玄咏之宾,处处而有,此可以事见,非直布之空谈,将无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故邪?
意者夫圣人之抚百姓,亦犹慈母之育婴儿,始食则饵以甘肥,甘肥既厌,复改以脂蜜;
脂蜜既厌,则五体休和,内外平豫,为益至矣,不其然乎,理既然矣。
而横厝非贬,妄相分别,是未悟环中,不可与议。
二贤推荡往反,解材之势,纵复得解,非顺理之作,顺理析之,岂待推荡?
足下发源开端,明孔老是佛,结章就议,则与夺相悬,何搢绅擎跽,为诸华之容,稽首佛足,则有狐蹲之贬。
端委罄折,为侯甸之恭,右膝著地,增狗踞之辱。
请问若孔是正觉,释为邪见。
今日之谈,吾不容闻,许为正真,何理鄙诮,既亏畏圣之箴,又忘无苟之礼,取之吾心,所恨一也。
又云,全形守祀,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是商臣之子,有继善之功,覆障毁落,有绝恶之志,推寻名实,为恨二也。
又云,下弃妻孥,上废宗祀。
夫鬼神之理,冥漠难明,故子路有问,宣尼弗释,当由死生道殊,神缘难测,岂为圣不能言,良恐贤不能得。
三达之鉴,照之有在。
足下已许神化东流,而复以丧祭相乘,与夺无定,为恨三也。
又云,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三复此谈,颠倒不类。
夫谦弱易回,可以赊和而进,夸强难化,应以苦切乃退,隐心检事,不其然乎。
米糠在目,则东西易位,偏著分心,则辞义舛惑。
所言乖当,为恨四也。
又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道言真实,敬同高唱,覆载万物,养育众形。
而云明者独进,似若自私,佛音一震,则四等兼罗,三乘同顺,天龙俱靡。
而云昧者竞前,亦又近诬,探赜之谈,而妄生疮疣,游辞放发,为恨五也。
又云,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破恶之方,吾无间然。
夫恶止善行,乃法教所以兴也。
但未知兴善之术,术将谁然?
若善者已善,奚用兴善?
善者非善,又非兴善,则兴善之名,义无所托。
道者善也,复以兴善,取之名义,太为继富,不以振恶,为教褊矣。
犬道兼弘,而欲局之,为恨六也。
又云,残忍刚复,则师佛为长,慈柔虚受,则服道为至。
夫摧伏勇猛,回靡残暴,实是牟尼之巨勋,不乖于慧旨,但道力刚明,化功弥远,成性存存,恩无不被,枭鸩革心,威无不制。
而云唯得虚受,太为浅略,将无意沦偏著,不悟狭劣伤道邪?
披寻第目,则先诫臆说,建言肆论,则不觉情迁。
分石难持,为恨七也。
又云,八象西戎诸典,广略兼陈,《金刚》《般若》,文不逾千,四句所,道周万法,粗妙两施,繁约共有,典法细诫,科礼等碎,精粗横生,言乖乎实,为恨八也。
又云,以国而观,则夷虐夏温,请问炮烙之苦,岂康竺之刑,流血之悲。
讵齐晋之子,刳剔苦害,非左衽之心,秋露含垢,匪海滨之士,推检性情,华夷一揆,虚设温严,为恨九也。
又云,博弈贤于慢游,讲诵胜于戏谑。
寻夫风流所以得传,经籍所以不废,良由讲诵以得通,咨求以成悟,故曰学而不讲,是吾忧也。
而方之戏谑,太为慢德,请问善诱之筌,其将安寄。
初未得意,而欲忘言,为恨十也。
有此十恨,不能自释,想望君子,更为伸之,谢生亦有差参,足下攻之已密,且专所请,不复代匠(《弘明集》七。)
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剡山茨归书少子曰:周颙顿首,懋制来班,承复峻其门,则参子无踞,诚不待奖。
敬寻同本,有测高心。
虽神道所归,吾知其主,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
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黄老实雄也。
其教流渐,非无邪弊,素朴之本,义有可崇。
吾取舍旧怀,粗有泾渭,与夺之际,不至朱紫,但蓄积怀抱,未及历言耳。
途轨乖顺,不可谬同异之闻,文宜有归。
辨来旨,谓致本则同,似非吾所谓同,时殊风异,又非吾所谓异也。
久欲此中微举条裁,幸因雅趣,试共极言,且略如左,迟闻深况。
通源曰: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诚异。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
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南齐书·顾欢传》作「位寂」。)之方,其旨则别。
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邪?
将二途之外,更有异本,傥虚无法性,其趣不殊乎?
若有异本,思告异本之情,如其不殊,愿闻不殊之说。
通源曰: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唯足下所宗之本,一物为鸿耳。
驱驰佛道,无免二乖,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有旨乎?
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
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言精旨远,企闻后要。
通源曰: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周之问曰:足下专遵佛迹,无侮道本
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既欲精探彼我,方相究涉,理类所关,不得无请(《弘明集》六)
临终诗 南齐 · 顾欢
 押祃韵
南史曰:知将终。赋诗言志。
五途无恒宅,三清有常舍。
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
鹏鹍适大海,蜩鸠之桑柘。
达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委命安所乘,何方不可驾。
翘心企前觉,融然从此谢(○南史本传。《诗纪》六十二。)
献治纲表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
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
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
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天门开阖,自古有之,四气相新,絺裘代进。
今火泽易位,三灵改宪,天树明德,对时育物,搜扬仄陋,野无伏言。
是以穷谷愚夫,敢露偏管,谨删撰《老氏》,献《治纲》一卷。
伏愿稽古百王,斟酌时用,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
幸赐一疏,则上下交泰,虽不求民而民悦,不祈天而天应,应天悦民,则皇基固矣。
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
陛下既远见寻求,敢不尽言。
言既尽矣,请从此退(《南齐书·顾欢传》)
夷夏论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夫辩是与非,宜据圣典。
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举手指天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
于是佛道兴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尘劫之数」。
出《法华》、《无量寿》。
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应本起》。
欢论之曰: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
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
或和光以明近;
或曜灵以示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
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
剪发缁衣,群夷之服。
擎跽磬折,侯甸之恭;
狐蹲狗踞,荒流之肃。
棺殡椁葬,中夏之制;
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礼,继善之教;
毁貌易性,绝恶之学。
岂伊同人,爰及异物。
鸟王兽长,往往是佛,无穷世界,圣人代兴。
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
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
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
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
孝敬之典,独以法屈。
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且理之可贵者,道也;
事之可贱者,俗也。
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若以道邪?
道固符合矣。
若以俗邪?
俗则大乖矣。
屡见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交诤大小,互相弹射。
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
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
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无端,终乎无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术。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
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
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
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利用为己。
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夫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犹虫嚾鸟聒,何足述效(《南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弘明集》七。)
袁粲驳夷夏论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
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陈恒之齐,刘季王莽之汉也。
经云,戎气强犷,乃复略人颊车邪?
又夷俗长跽,法与华异,翘左跂右,全是蹲踞。
周公禁之于前,仲尼戒之于后。
又舟以济川,车以征陆,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
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
今华风既变,恶同戎狄,佛来破之,良有以矣?
佛道实贵,故戒业可遵;
戎俗实贱,故言貌可弃。
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
又若观风流教,其道必异,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戎之法,鱼鸟异渊,永不相关,安得老、释二教,交行八表。
今佛既东流,道亦西迈,故知世有精粗,教有文质。
然则道教执本以领末,佛教救末以存本。
请问所异,归在何许?
若以剪落为异,则胥靡剪落矣。
若以立像为异,则俗巫立像矣。
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常住之象,常道孰异?
神仙有死,权便之说。
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
至名无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变成真,真变成神。
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
若服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南史·顾欢传》)
东府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南史·顾欢传》,元嘉中出都,寄住东府,忽题柱云云,因东归。后元凶弑逆,是其年月日也。)
范尚书吏部封侯第一表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二、文选卷三十八
言:被尚书召,以臣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封霄城县开国侯食邑千户。
奉命震惊,心颜无措,臣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惭狂狷
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负书燕魏,空殚菽粟;
蹑屩齐楚,徒失贫贱。
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
持斧作牧,以薏苡兴谤。
赭衣为虏,见狱吏之尊;
除名为民,知井臼之逸。
百年上寿,既曰徒然。
如其诚说,亦以过半。
乱离斯瘼,欲以安归。
闭门荒郊,再离寒暑。
兼以东皋数亩,控带朝夕,关外一区,怅望钟阜
虽室无赵女,而门多好事;
禄微赐金,而欢同娱老。
折芰燔枯,此焉自足。
陛下应期万世,接统千祀,三千景附,八百不谋。
臣舋等离心,功惭同德,泥首在颜,舆棺未毁。
缔构草昧,敢叨天功,狱讼讴歌,示民同志。
隆器大名,一朝总集,顾己反躬,何以臻此?
正当以接闬白水,列宅旧丰,忘舍讲之尤,存诸公之费,俯拾青紫,岂待明经
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铨衡之重,关诸隆替,远惟则哲,在帝犹难。
汉魏已降,达识继轨,雅俗所归,惟称许郭。
拔十得五,尚曰比肩。
其馀得失未闻,偶察童幼,天机暂发,顾无足算。
在魏则毛玠公,居晋则山涛识量,以臣况之,一何辽落
齐季陵迟,官方淆乱,鸿都不纲,西园成市,金章有盈笥之谈,华貂深不足之叹。
草创惟始,义存改作,恭己南面,责成斯在。
岂宜妄加宠私,以乏王事,附蝉之饰,空成宠章。
求之公私,授受交失。
近世侯者,功绪参差:或足食关中,或成军河内,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或策定禁中,或功成野战,或盛德如卓茂,或师道如桓荣,或四姓侍祠,已无足纪,五侯外戚,且非旧章。
而臣之所附,惟在恩泽。
既义异畴庸,实乖儒者。
虽小人贪幸,岂独无心。
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门无富贵,易农而仕。
乃祖玄平,道风秀世,爰在中兴,仪刑多士,位裁元凯,任止牧伯。
高祖少连,夙秉高尚,所富者义,所乏者时,薄宦东朝,谢病下邑
先志不忘,愚臣是庶。
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冢司,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
臣虽无识,惟利是视,至于亏名损实,为国为身,知其不可,不敢妄冒。
陛下不弃菅蒯,爱同丝麻。
傥平生之言,犹在听览,宿心素志,无复贰辞,矜臣所乞,特回宠命,则彝章载穆,微物知免。
臣今在假,不容诣省,不任荷惧之至,谨奉表以闻。
诚惶以下。
顾欢夷夏论(并书) 南齐 · 朱广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七
朱广之叩头,见与谢常侍往复夷夏之论,辩章同归之义,可谓简见通微,清练之谈也。
至于聃尚端冕之饰,屏破剪落之素,申以擎跪之恭,辱以狐蹲之肃,桎束华人,杜绝外法。
舟车之喻虽美,平恕之情未笃,致会之源既坦,筌寄之途方壅。
然则三乘之悟,窅望兹土;
六度之津,于今长诀,披经玩理,怅怏良深,谢生贬没仙道,褒明佛教,以羽化之术,为浮滥之说,残形之唱,为履真之文。
徒知己指之为指,不知彼指之无殊?
岂所以通方得意,善同之谓乎。
仆夙渐法化,晚味道风,常以崇空贵无,宗趣一也。
蹄网双张,义无偏取,各随晓入,唯心所安耳。
何必龙兖可袭,而璎珞难乘者哉!
自贫来多务,研教沈潜,缄卷巾牍,奄逾十载。
幼习前闻,零落顿尽,蕴志空年,开赡靡阶。
每独慷慨遥夜,辄启旦忘寐,而清心远信,缠苦弥笃。
苦夫信不治理,则轻泛无主,转堕之宾,因斯而起。
是以罄率狂管,书述鄙心,愿重为启诲,敷导厥疑,广之叩头。
论云:擎跪罄折,侯甸之恭也。
狐蹲狗踞,荒流之肃也。
疑曰:夫邦殊用隔,久自难均,至于各得所安,由来莫辨。
侯甸之容,所言当矣。
狐狗之目,将不独伤。
论云: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必不可也。
疑曰:夫法者所以法情,情非法也。
法既无定,由情不一,不一之情,所向殊途,刚柔并驰,华戎必同。
是以长川浩漫,无当于此矣。
平原远陆,岂取于彼邪?
舟车两乘,何用不可。
论云: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妤,上废宗祀。
疑曰:若夫废祀于上,不能绝弃于下,此自拟异入同,非同者之过也。
宁可见犁牛不登宗庙之用,而永弃于牢饩之具邪?
论云: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疑曰:若悖德犯顺,无施而可,慈敬惠和,触地而通。
是以损膳行道,非征凶之宅;
服冕素餐,非养正之方。
屈伸之望,可相绝于此矣。
论云: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
今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若以其道邪,道固符合矣。
若以其俗邪,俗则大乖矣。
疑曰:至道虚通,故不爵而尊,俗无不滞,故不黜而贱。
贱者不能无累,尊者自然天足。
天足之境既符,俗累之域亦等。
道符累等,又谁美谁恶?
故俱是圣化,唯照所惑,惑尽明生,则彼我自忘。
何烦迟迟舍效之际,耿介于华夷之间乎?
论云: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
疑曰:无生即无死无死即无生,名反实合,容得赊切之别邪?
若以迹有差降,故优劣相悬者,则宜以切抑强,以赊引弱。
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致教之方,不其然乎。
论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疑曰:夫博闻强识,必缘照远广;
敦修善行,必因理入微。
照明则理无不精,理精则明无不尽。
然则精博同功,相为利用,博犹精也。
岂粗人所能信,精犹博也。
岂弘通所独阙。
论云: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析,析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疑曰:夫华不隔理,则为达鉴所陶,实未届虚,故为钻赏所业。
陶业有序者,为质昧邪?
为待明邪?
若其质昧,则明不独进。
若必待明,则昧不获前。
若明昧俱得,何须抑引?
妙沉难章,所宜更辩。
论云: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遵正则归途不迷,见妙则百虑咸得。
疑曰:简则易从,云何难见;
繁则难理,岂得易遵?
遵正则归途不迷,可以阶道之极;
虽非幽简,自然玄造,何假难明之术,代兹易晓之路哉。
论云:若残忍刚愎,则师佛为长;
慈柔虚受,则服道为至。
疑曰:夫邪见枉道,法所不存,慈悲喜舍,是所渐录,喜则能受,舍亦必虚,虚受之义,窅然复会。
未知残愎之人,更依何法?
若谓所受者异,则翻成刻船,何相符之有乎?
论云: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又以中夏之性,不可效西戎之法。
疑曰:兴善之谈美矣,勿效之诲,意所未安,请问中夏之性,与西戎之人,为夏性纯善;
戎人根恶,如令根恶,则于理何破?
使其纯善,则于义何兴?
故知有恶可破,未离于善;
有善可兴,未免于恶。
然则善恶参流,深浅互列,故罗云慈惠,非假东光,桀蹠凶虐,岂钟西气。
何独高华之风,鄙戎之法邪?
若以此善异乎彼善,彼恶殊乎此恶,则善恶本乖,宁得同致?
论云:蹲夷之仪,娄罗之辩,犹虫喧鸟聒,何足述效?
疑曰:夫礼以伸敬,乐以感和,虽敬由礼伸,而礼非敬也。
和因乐感,乐非和也。
故上安民顺,则玉帛停筐,风淳俗泰,则钟鼓辍响。
又钟帛之运,不与二仪并位。
盖以拯顿权时,不得已而行耳。
然则道义所存,无系形容,苟造其反,不嫌殊同,今祗蹲虔跪,孰曰非敬?
敬以伸心,孰曰非礼?
礼敬玄符,如何徒舍?
含识之类,人标其所贵,贵不在言,言存贵理。
是以麟凤怀仁,见重灵篇;
猩猩能语,受蚩礼章,未知之所论,义将何取。
若执言捐理,则非知者所据,若仗理忘言,则彼以破相明宗,故李叟之常,非名欲所及,维摩静默,非巧辨所追,检其言也,彼我俱遣;
寻其旨也,老释无际。
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何乃远望般若?
名非智慧,便相挫蹙,比类虫鸟,研复逾日,未惬鄙怀。
且方俗殊韵,岂专胡夏,近唯中邦,齐鲁不同,权舆俶落,亦古今代述,以其无妨指录,故传授世习。
若其非也,则此未为是;
如其是也,则彼不独非。
既未能相是,则均于相非。
想兹汉音,流入彼国,复受虫喧之尤,鸟聒之诮,娄罗之辩,亦可知矣。
一以此明,莛楹可齐,两若兼除,不其通乎。
夫义奥渊微,非所宜参,诚欲审方玄匠,聊伸一往耳。
倾心遥伫,迟闻后裁(《弘明集》七。)
正一论 南齐 · 孟景翼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
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一之为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遗,亿善日新,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于尝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篇修,修篇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可思议(《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
置酒高堂上 南北朝 · 孔欣
 押词韵第十一部
置酒宴友生,高会临疏棂。
芳俎列嘉肴,山罍满春青。
广乐充堂宇,丝竹横两楹。
邯郸有名倡,承间奏新声。
八音何寥亮,四座同欢情。
举觞发湛露,衔杯咏鹿鸣。
觞谣可相娱,扬解意何荣。
顾欢来义士,畅哉矫天诚。
朝日不夕盛,川流常宵征。
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
当年贵得意,何能竞虚名(○《乐府诗集》三十一。《诗纪》五十四。)
齐高帝表陈谠言 南梁 · 刘思效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宋自大明以来,渐见凋敝,徵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兼军警屡兴,伤夷不复,戍役残丁,储无半菽,小民嗷嗷,无乐生之色,贵势之流,货室之族,车服伎乐,争相奢丽,亭池第宅,竞趣高华,至于山泽之人,不敢采饮其水草,贫富相耀,捐源尚末。
陛下宜发明诏,吐德音,布惠泽,禁邪伪,薄赋敛,省徭役,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变历运之化,应质文之用,不亦大哉。
又彭汴有鸱枭之巢,青丘为狐兔之窟,虐害逾纪,残暴日滋,鬼泣旧泉,人悲故壤,童孺视编发而惭生,耆老看左衽而耻没。
陛下宜仰答天人引领之望,下吊氓黎倾首之勤,授钺卫霍之将,遗策萧张之师,万道俱前,穷山荡谷,此即恒山不足指而倾,渤海不足饮而竭,岂徒残寇尘灭而已哉(《南齐书·顾欢传》。)